作者: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8-13 10:02
□ 張霞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各歷史時期共同締造的寶貴精神財富,鐫刻著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印記。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指出,“要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并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這就從理論層面闡明了紅色文化傳承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準確把握紅色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聯系,對于深化“五個認同”教育、有效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領域風險挑戰,有著重要的戰略價值與現實意義。
紅色文化的演進歷程是一部呈現我國各民族齊心協力、共同奮進的壯麗史詩。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期間,當部隊經過苗族、彝族、藏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時,“彝海結盟”這一歷史美談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所倡導的民族團結理念;東北抗日聯軍朝鮮族將士的英勇戰斗,及冀中平原回族群眾對前線的有力支持,都深刻說明了中華民族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特性;延安時期,中共中央機關報借助政治賦權、抗戰動員等多種話語體系,成功把“救亡圖存”的共同體意識提升為“命運與共”的政治理念,使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情感認同升華為穩固的政治共識。這些銘刻在歷史豐碑上的集體記憶,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為深厚的文化根基,也成為中國共產黨持續發展壯大的精神動力。
紅色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物質載體。紅色文化中蘊藏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記錄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歷史實踐,成為我們黨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資源是紅色文化具體的呈現形式,它完整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程,生動展示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斗爭的歷史畫面。在我們黨百年來積累的紅色資源里,不論是革命舊址、歷史故居,還是文獻檔案、文物資料,都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變的初心使命,銘刻著黨領導人民開展偉大革命的紅色記憶,承載著黨百年來踐行初心使命的實踐過程,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豐富且翔實的歷史依據及鮮活教材。
紅色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經濟基礎。文化生活質量的提升是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之一,對當下新發展格局有著特殊意義。隨著文旅融合戰略推進,文化與旅游產業呈現深度協同發展態勢,文化要素為旅游經濟注入核心內涵,旅游產業為文化價值轉化提供實踐平臺。以紅色文化旅游為主導的產業融合模式快速成形,這種創新業態成為區域旅游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推動力量。通過培育新消費增長點有效促進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依靠系統開發紅色文化資源形成的經濟新動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可持續支撐,也在物質層面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鞏固奠定堅實基礎。
紅色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精神支撐。紅色文化在政治認同、文化自信以及民族團結這三個維度發揮著關鍵作用。從政治認同維度來說,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歷史見證,其蘊含的百年奮斗歷程深刻體現了黨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及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所施行的一系列戰略部署,這些歷史實踐有力證實了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歷史必然性與人民選擇性。通過系統梳理紅色文化資源,可深化黨員干部和各族群眾對黨史的認知,有效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提高“五個認同”和“三個離不開”思想。在文化自信層面,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關鍵構成部分,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又凝聚著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價值,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奠定了深厚基礎。這種文化自信具體表現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歷程的認同,以及對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實踐的深刻理解。在促進民族團結方面,紅色文化所承載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生動記錄了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奮斗的歷史軌跡,從抗戰時期的民族統一戰線到新時代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紅色文化一直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
新征程上,只有積極推動紅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更好地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作者單位:中共菏澤市牡丹區委黨校)